「客」從何方來,又到何處去?
客家人,不只是「作客之人」
關於客家的起源有多種說法,其中較多說法認為「客家人」指的是來自外地、在此落腳安家的「作客之人」。
最早黃河流域的中原漢族人,因為戰爭、饑荒等被迫到異地去尋找生路。在漫長的和當地人融合的過程中,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語言,同時還把漢族傳統文化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和習俗進行融合,形成一種獨特多元文化,慢慢的這些人成為具有「客人」身份的當地居民,逐漸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客家人體系。
在臺灣,這段歷史尤為鮮明,台灣的客家人因為多次大規模的戰亂,從中原遷徙到廣東、福建一帶,在時間的淘洗中,成為了一個在台灣落地生根、延續傳承的起點。
客家人歷經多次民族大遷徙,物質缺乏,生活艱辛,必須「硬頸」求生。
為了延長食材保存的時間,他們發展出乾、泡、醃、醬等四種保存技術。而拓荒墾殖需要靠自己勞動才能開創新的天地,為了補充大量勞動後的熱量與鹽分,菜肴重鹹重油,鹹、香、油,也成了傳統客家菜的特色。
#以米食為傲
粄,不只是點心,更是一種生活的敬意。
過去生活條件的不富裕,使客家人更是珍惜每一粒稻米。米不僅僅只是煮成飯而已,更將米磨成漿、壓去水分揉成米團,製作成各式各樣的「粄食」。「粄食」是客家文化中很重要的傳統點心,因應不同節氣、慶典祭祀製作出各種粄仔,每一種更寓含著祈求生活平安與吉祥的意義。
為了賦予客家菜更清楚的定義,客委會將——「四炆四炒」界定為客家菜的代表,指的是客家人在婚喪喜慶或年節酬神宴客的八道標準菜色,可以說是傳統的客家菜,包括:酸菜炆豬肚、炆爌肉、排骨炆菜頭、肥湯炆筍乾、客家小炒、豬腸炒薑絲、鴨血炒韭菜、豬肺黃梨炒木耳。
記憶中的味道不可取代,是因為一盤盤的菜餚背後,都有一段特別的歷史故事
你知道新竹縣是全台客家人占比最高的城市嗎?
身在其中的新竹喜來登,以中、西、日三種料理語言,重新詮釋客家味,邀您一嚐哈客新味!
1F大廳咖啡吧
擂茶風味烤鱸魚 NT$ 750
焗烤雞胸搭客家桔柿醬 NT$ 750
客家擂茶布蕾塔 NT$200
桔醬白柚磅蛋糕 NT$ 300
1F紛鳥輕食麵包坊
酸菜豬肉壽司 NT$320
2F盛宴自助餐廳 早餐限定
客家小炒雜炊
4F 采悅軒中餐廳
客家釀豆腐NT$480/例
老菜脯雞湯NT$280/位
美味預約 03 620 6000 轉各餐廳
Photo by Emmet Liang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