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ok

複製貼上的園區方城

撰文/莊重遠
攝影/董昱

平常穿梭在科學園區,你仔細看過路旁的大小事物嗎?這一次,讓我們一起從園區規劃到廠房設計的美學,細細觀察路上大大小小的景物,發現竹科吧!

隔離在圍籬內的東區大公園

園區設立之初,便希望參考美國矽谷的生活做規劃,一來是出於科技生活的想像,二來也為了吸引國際學人回到台灣,在生活環境上便以綠草茵茵的白領生活為最主要的規劃。在園區一期內,我們可以看到靜心湖、湖畔社區、運動場等,為了建構美式生活所需的基礎設施。同時,使用分區中也規劃了二十二塊公園用地。雖然成立多年,但在台灣的所有科學園區當中,竹科至今仍有最高的綠地比例。景觀植栽也有特別規定,必須塑造綠森林形象,這可能也是為何園區裡的樹冠都相當寬廣。

不過對於不在園區工作的新竹人而言,這些就很難享受到了!過去竹科不像今天能自由進出,需要經過園區一路上管制進出的哨亭,經過許可才能進入。時至今日,哨亭已沒有作用,不過下次路過時,也許可以想像一下當初有如「租界地」的園區,是甚麼樣的光景。

P. S. 雖然大部分的交通管制都取消了,不過提醒想去園區散步的朋友,園區內的便門會不定期的關閉,資訊可以至園區管理局查詢,才不會敗興而歸喔!

園區鬼打牆,為什麼這麼容易迷路?

第一次進入園區的朋友,幾乎都會迷路,但為什麼園區裡面這麼容易迷路呢?根據我們的實地走訪,最主要的原因有二:環狀的道路、缺乏地標。

環狀道路設計,本來意在貼合地形,同時也可以呈現有機、迂迴的空間,適合範圍較小的環境與步行範圍。比方說園區一期,靜心湖周遭。但當園區擴張越來越大,交通運輸量也同樣漸增時,蜿蜒的園區道路,變成了大家的夢魘。貫穿整座園區的園區一路,便是元兇!第一次到園區的人,無法以棋盤方格的邏輯來記憶,常常在園區裡繞來繞去,找不到方向。另外,因為便門會不定時的關閉,對於不熟悉於園區的人而言,往往是倚賴GOOGLE地圖找路,但是幾扇便門都在園區二期到園區一期的重要路口,關閉之後,便要繞好大一圈,才能到原本要去的地方。

另一個比較小的原因則是缺乏地標,雖然園區外有許多標示園區大門的入口意象,但到了園區裡面時,就會發現怎麼每條路都長的差不多,在園區裡繞來繞去,街景好像都沒有甚麼變,路樹、廠房排排站,好像鬼打牆一樣!

見域工作室

見域是一群來自各地,關心文化與城市議題的夥伴,共同創辦「見域工作室」,期望「讓認識新竹變有趣」。


工作室位於新竹市最具歷史意義的北門大街,租下一棟老屋後親手粉刷整理,活化為文化空間「見域亭仔角」,舉辦講座、導覽等實體活動,讓來訪的人們在此休憩交流,更發行《貢丸湯》地方生活誌,強調獨立、主題性的編採介紹,讓來自各地的旅人認識新竹。

《貢丸湯》第六刊「竹科也能路上觀察?」專題

科學園區的路上觀察(上)

●了解更多「貢丸湯」
●文章授權自見域工作室「見域Kendama粉絲專頁」

您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

/files/article_1494235732wu5d5b49_l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