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、攝影/吳君薇
【紙寮窩由來】
「紙寮窩」位於新竹縣芎林鄉,「紙寮」是造紙的工作場所;「窩」指的是「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山谷」,紙寮窩就藏身在芎林國小旁看來稀鬆平常的巷弄中。循蜿蜒曲折的小路走進,漸漸脫離了城市的喧囂煩亂,空氣中有一縷清新的草香,聽著宛轉鳥語,似是來到了〈桃花源記〉中「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」那樣的樂土。
「紙寮窩」是個以劉姓為主的客家聚落。乾隆年間,劉家祖先劉傳老自廣東饒平渡海來台,起初向芎林姜家租地拓墾,經營紙業數年後集資買下這塊地定居下來。劉家祖先於早年開墾時,發現這裡盛產桂竹,而桂竹正是絕佳的造紙源料,遂向竹塹城其他墾戶學習造紙技術,發展造紙業。
傳統手工造紙過程歷經伐竹、砍竹、運竹、滷竹、輾料、撈紙、曬紙等程序,每個步驟皆需要大量的人力參與,不但劉家六大房上上下下全體總動員,更曾僱用大量長工來支援人力。清明節後、端午節前,這是紙寮窩最忙碌的日子。有經驗的耆老們領著劉家大大小小,砍下桂竹林中表皮粉白的嫩竹、切段、剖半,將一段段竹材與從大山背挑來「水浮石」磨成生石灰後一同放入湖塘中浸泡,讓嫩竹發酵,這個過程稱為「滷竹」,能軟化竹材纖維,便於下一階段的處理。滷竹需要大量的水資源,紙寮窩內就至少有三處埤塘,儲備水源以備不時之需。竹材泡軟之後,進入「輾料」,利用牛隻牽引石輪,將竹片輾壓成漿,最後再由人工抄紙,晾曬陰乾。
繁盛的桂竹林與豐沛的水源,奠定了紙寮窩造紙的堅實基礎。劉家經營的「劉崇茂」商號事業蒸蒸日上,造出的粗紙較中國製的金銀紙原料來得價格低廉、有競爭力,將之加工添上金銀箔、蓋印後製成金銀紙,是當時社會不可或缺的祭祀用品,巔峰時期紙寮窩更是北台灣規模最大的粗紙造紙產地。一張張金銀紙,乘載著人們崇天的文化,淡黃色的粗紙燒化後化做裊裊輕煙,隨灰燼緩緩翳入天聽。
【粗紙文化再生】
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大力推展皇民化運動,宗教方面倡導神道教,禁止民眾祭祀神明與祖先,粗紙的需求在短時間內大幅衰退,對紙寮窩造成一大打擊。國民政府來台後,雖有復甦,但最後仍被大量生產的機械造紙工廠取代。近十年來,新竹縣文化局在當地推展系列研究調查計畫,更培力社區居民成立「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」參與社區營造,興建了「造紙工坊」,漸漸找回了過去許許多多的珍貴記憶。
見域是一群來自各地,關心文化與城市議題的夥伴,共同創辦「見域工作室」,期望「讓認識新竹變有趣」。
工作室位於新竹市最具歷史意義的北門大街,租下一棟老屋後親手粉刷整理,活化為文化空間「見域亭仔角」,舉辦講座、導覽等實體活動,讓來訪的人們在此休憩交流,更發行《貢丸湯》地方生活誌,強調獨立、主題性的編採介紹,讓來自各地的旅人認識新竹。
●了解更多「貢丸湯」
●文章授權自見域工作室「見域Kendama粉絲專頁」